勇攀农业富硒产品高峰
——记皇冠 1984 届校友黄振荣
他勤奋好学,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他投身农业,只为了那颗炙热滚烫的初心。
他是黄振荣,一个更喜欢说自己是青海人的江苏江阴人,一个为扶贫事业奉献数十年光阴的企业家。在脱贫攻坚的漫漫长路上,黄振荣践行着支援大西北的初心,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富硒农产品生产中,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别样人生。
良师益友伴我成长
1981年,黄振荣背起行囊,来到位于建德梅城的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就读。对于黄振荣和他身边的同龄人来说,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刚进学校便决定要全身心投入学习。黄振荣回忆道,副校长屠金尔、班主任施锦文经常来寝室走访,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为我们解决困难。老师在下寝时常叮嘱我们,大家学习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将有大量的同学从事公司财务管理的工作,因此需要时刻谨记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在校期间,黄振荣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提起校园生活,黄振荣比之前更加健谈了,“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团结,无论谁遇到困难,都会互帮互助。会计系和统计系的同学也经常一起组织联谊活动和篮球赛,几年下来,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大学毕业后,黄振荣和同学们之间的友情,并没有因时间和距离而冲淡。他继续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很多和老同学之间的事情。毕业后我们也一直在联系,先前有一位同学的工作不是很理想,我们班上的同学就张罗着为他介绍合适的工作。后来他跳槽到了新的公司,越做越出色,如今成为了公司的中层干部。如果遇到班上有同学生病住院,其他的同学只要能抽出空,都会默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医院看望同学。”
扎根农业上下求索
大学毕业后,黄振荣前往青海某国企,成为了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员。在青海的前二十年里,黄振荣在多个领域深耕细作。提到那段岁月,他有感而发,“起初到青海的时候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饮食习惯、居住条件、工作环境等都和江南有着千差万别。刚从大学毕业,我既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又对手头的业务比较生疏。后来我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在很多工种上都轮流锻炼了一番。一段时间后,企业里的一些老师傅都愿意将工作交给我做。”从1984年到1998年,黄振荣逐渐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成长为企业的科长、处长、总经理,国企的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教给他的不是退缩,而是勤奋工作、诚恳为人、踏实做事的优秀品质。
1998年,一次农村走访震撼了黄振荣。这一次,他真正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青海农民绑在一起。
“我决定改行做农业。”黄振荣的想法一经提出,企业上下一片哗然,公司职员和妻子都纷纷劝阻。顶着压力,他执意在富硒产业上投入一大笔资金,引进相关人才,成立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他梦想着有一天在这片富硒的土地上,农民们都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过上富裕且美好的生活。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骨感的。起初没有试验田,没有农民愿意合作,没有相关的科研技术,一道道难关挡在黄振荣的眼前。“25年前奔赴大西北的初心还在,我的脱贫梦就还在。”积年累月,黄振荣往返于实验室和田间。他和科研团队反复实验配比溶液试剂,亲自下田和农民们一起种植作物,然而农产品经过检测,始终未达到预期富硒标准。直到第721次实验,一位实验员不小心将配剂比例弄错,竟意外培育出了合格的富硒大蒜种。720次失败,换来1次成功。在黄振荣看来,成功看似偶然却并非偶然。没有前面720次试错,就没有第721次实验的成功。黄振荣激动地回忆说:“那一年,当安祢贞把那颗希望的种子埋进泥土时,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眸中闪着泪光。”
为了那颗炙热滚烫的初心
富硒农产品技术成熟后,黄振荣团队便开始培训农民们大规模种植富硒大蒜,并定期收购。截止到2019年已经帮助三千多户,共计四万多人摆脱了贫困。近年来,无锡市和海东市进行了对口扶贫,采取了“营销带动+科研合作+资金扶持”的扶贫模式,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如今第七代大蒜已经研发成功,营养价值相较于前几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黄振荣告诉记者,“我们还开发了其他农业富硒产品,并进行线下线上销售,拓宽了售卖渠道,相信未来可以使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2018年,黄振荣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黄振荣的富硒农产品公司,既实现了当地贫困农民的脱贫梦,也实现了黄振荣扎根青海、服务社会的人生理想。黄振荣说,“我一直记得,母校老师们在课堂上反复教诲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秉持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只有拥有一颗正向的初心,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每一个结束都意味着一个新开始。在重返青海省的途中,黄振荣依旧精神抖擞,一如大学刚毕业时的模样,他振臂一呼,“我要支援大西北!”
人物档案:
黄振荣,1984年7月毕业于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皇冠前身之一)工业会计专业,现任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青海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理事会副会长,曾获“助学爱心企业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