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嘉兴在线:医学院无语良师:他们走后不留一座青冢 却把希望留在人间
2018-04-04 10:44:23 通讯员:嘉兴在线通讯员  点击: 字号:TT

  清明时节,哀思更浓。4月2日上午8点半,数十名身着白大褂的皇冠医学院学生在无语良师纪念碑前伫立,表情肃穆,碑上镌刻着他们授业恩师的名字。

  无语良师,又被称为“大体老师”,他们自愿在逝后捐出遗体,用自己的身体教会医学生人体解剖结构和真实的临床技能。

  伴着时下时歇的春雨,捐献者家属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这场特殊的祭奠仪式。这既是缅怀,也是礼赞——他们的亲人在逝后不留一座青冢,却把爱和希望留在了人间。

  “他们是最耐心的师长”

  无语良师碑坐落于皇冠医学院一隅,掩映在松柏间。这座落成于2013年的纪念碑,如今镌刻着61位遗体捐献者和42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碑铭清晰地写着:“无论性别与年龄,无论卓异与凡俗,你们都是传道授业的无语良师。你们生命虽已终结,却仍延续着我们的健康……”

  2日上午9点,天空中飘着丝丝细雨,祭奠仪式正式开始。

  “在我们医学生心中,有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虽不能说话,却是最耐心的师长,他们用自己的百年之躯,教会了我们最宝贵的人体知识……”随着主持人话语的响起,全体人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纪念碑深深鞠躬,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2015年,我的父亲病了,他那时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直到去年8月,他的病情加重,正式签下了遗体捐献书。”捐献者崔钟的儿子崔晓平说。

  崔钟生于192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律师,曾见证了中国法律事业的起起落落。他今年1月5日与世长辞,生前曾留下遗言:“死后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国家用于医学教育。”就这样,崔钟先生将一生都献给了国家与人民。

  “我们都很支持他,我的父亲一生坎坷,他生前为完善国家法制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当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也希望为医学教育做一点贡献,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崔晓平说。

  每一个合格的医生,都要经过实践的历练,人体解剖不可或缺;在医学科研中,遗体捐献者同样是推动着医疗事业发展的助力者;此外,在器官移植方面,捐献者的角膜、器官等都将延续病患的健康。

  “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真的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真实的操作才能帮助我们参透书本上的知识。”医学院学生代表李俊杰说。

  在集体祭奠仪式之后,临床医学系一年级学生范科迪自发走到了纪念碑前鞠躬行礼,“我觉得,无论是遗体捐献者,还是他们的家属,都很伟大,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医学事业才能发展。”

  “爸爸,我们来看你了”

  这里既是学生表达敬仰之情的地方,也是捐献者家属寄托哀思的地方。家属们陆续走到纪念碑前,他们把鲜花摆放在碑前,或伫立,或祭拜,用手轻轻抚摸着刻在碑上的名字,喃喃自语。

  一名十来岁的女孩在纪念碑前默默流着眼泪,身旁的母亲不禁背过脸去,掩面而泣。女孩的父亲名叫杜孝平,去年6月10日患病离世,就在去世前两天,他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虽然妻子心中万分不舍,但考虑到这是丈夫的遗愿,最终还是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周先生站在碑前,表情凝重,仿佛陷入沉思。他的父亲2016年因车祸离世,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促成下,成为一名器官捐献者。“父亲出事后,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如今,他的器官能在别人的身体里延续,这也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慰。”周先生对记者说。

  在祭奠仪式结束之后,仍有很多家属在纪念碑前伫立,在众人离去后,有一位女士仍跪在碑前轻声啜泣,久久不愿离去。

  在纪念碑上,有两位遗体捐献者的名字旁都留出一处空白,一位叫陈锡忠,一位叫陈土根,这是因为他们的妻子也已经签订了遗体捐献书,希望百年之后,自己的名字能刻在爱人名字的旁边,生死相依。

  “这处空白是留给我母亲的。”陈土根的女儿陈闪闪告诉记者,“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和母亲一同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父亲先走了,母亲已经中风多年,如今瘫痪在床,我今天代母亲来看看父亲。”

  “明白了孝存于心的道理”

  王丽燕姐弟三人来自平湖,今年2月,他们的父亲时壬林的名字被镌刻在了石碑之上,成为嘉兴最新的一名遗体捐献者。

  今年2月18日,时壬林无疾而终,享年96岁。“父亲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中和我们分别的。”王丽燕说,“父亲很早就有捐献遗体的想法,我们一直不同意,但他自己决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时壬林退休前在平湖邮电系统工作,早年就读于稚川学堂,生前酷爱吟诗,掌握纯正的传统读书腔,在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往圣先贤留下的文字变得鲜活灵动,展现了音韵之美。

  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几乎把所有心力都投入到“平湖读书腔”的传播之中。在他的指导下,当湖书院开始教授学生学习“读书腔”,他也欣然担任了当湖书院的顾问,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他的身后,留下的不仅是子女和学生的无尽思念,还留下了几百小时的读书录音和几千个常用字的读音记录,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弥足珍贵。

  大约十年前,时壬林就和子女说起过捐献遗体的想法。“说实话,心里真是不舍得,再说了,老人百年之后,子女也得有个祭奠的地方啊。”王丽燕说,“当时父亲对我们说‘人走了,什么都是空的,等以后把我送走了,你们就不用来看我了’。”

  2014年,时壬林老人在北京的表弟率先在当地办理了身后志愿捐献遗体手续,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捐献遗体的想法。2015年,老人自己找到了当地红十字会,办理捐献遗体手续,子女最终妥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时壬林生前曾留下遗言:不操办身后事,子女不受吊礼。子女也最终遵循了父亲的遗愿,“虽然很多亲友不理解,但我们觉得别人的想法不重要,父亲让我们明白了孝存于心的道理。”王丽燕说。

  “这是一种生命的礼赞”

  李又良的父亲李效刚是嘉兴最早的一批遗体捐献者之一,在无语良师碑落成时,他父亲的名字便镌刻在了上面。此后每年清明,他都会来这里祭奠父亲。“父亲生前就是一名医生,他对医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最终,他把自己的一生连同自己的身体,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而让李又良倍感欣慰的是,无语良师碑落成之后,遗体(器官)捐献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每年都能看到不少新刻上去的名字,看着这么多人和他的想法一致,我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会很高兴的。”

  据了解,自1991年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登记以来,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12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成功实现捐献的有61人;办理器官捐献登记的有209位志愿者,成功实现捐献的有42人。

  沈利的父亲沈康民2014年过世后捐献了遗体,如今她和丈夫也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父亲的观点是‘死人不和活人抢土地’,我和丈夫都是小老百姓,希望死了之后能多为国家做点贡献。”

  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负责人孟利锋告诉记者,经过近年来的广泛宣传和成功捐献者的带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改变,这两年登记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陆续增多,光是今年,就有3人实现了遗体捐献。

  自2013年无语良师碑落成后,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会来此举行祭奠活动。“遗体(器官)捐献者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不仅在世的时候为社会奉献,离世后还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社会,他们的人道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对后人更是一种恩泽。”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吴海松说,“他们为全社会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与纪念他们,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

http://www.cnjxol.com/xwzx/jxxw/jxshxw/content/2018-04/04/content_4066782.htm 嘉兴在线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皇冠手机登录地址hg版权所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