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皇冠南湖学院援疆教师李柽杨背上行囊,带着教书育人的信仰,去往大漠边疆。他带着阳光与雨露启程,只为培植一朵朵开在边疆的“民族花”。
2017年浙江省开展援疆项目,在省教育厅的号召下,新一批教师队伍带着使命奔赴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分校,开展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为该校的专业建设和学院转设工作贡献力量。
李柽杨的父母都是党员,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有着26年党龄的他毅然决定报名援疆。“新疆于我来说是陌生的领域,所以援疆不论在环境上还是在意志力上都会是一个考验。但明知不易却依然想去经历、去奉献,实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追求。”李柽杨说,赴疆援教一事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爱人在家庭上给予了他许多支持,孩子虽然不舍却也赞同父亲的选择,80岁高龄的母亲得知他去援疆的消息后,逢人便说“我的儿子要到新疆阿克苏去工作了,他是一名援疆教师”。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横跨了中国。援疆注定是一段艰辛的历程。新疆与浙江相比,在气候、饮食与作息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昼夜温差很大,加上当地喜放花椒,口味偏辛辣,使得吃惯了南方甜淡饭菜的援疆教师们很不适应,甚至出现集体拉肚子的现象。另外,因为时差的缘故,新疆的工作时间是上午10时到晚上8时,教师们都需要重新调整生物钟。历经半月之久,大多数援疆教师才逐渐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
援疆过程中,李柽杨承担了《综合英语》(A)和《英语泛读》(A)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共完成192个课时的教学。由于所援教的学校建立不久,英语专业刚刚起步,师资力量不足,面临很多困难。出发前,李柽杨便通过当地的教务处处长和教研室主任大致了解了阿克苏分校的教学情况,提前购买了教材备好课,到校第一天便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此外,他还坚持义务为民族班的学生开展了每周2课时的《英语语法》的课程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听课评课,为年轻教师指导示范,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李柽杨所教班级包括两个民族班和一个汉族班。谈及初次给民族班学生上课,他笑着告诉记者:“第一次看到花名册,仅是叫‘古力’的学生就有七个,且学生的名字都很长,让我感到有趣又苦恼。”此外,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基本上都是第三语言,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许多学生不仅发音不标准,语法知识更是几近空白,但在李柽杨的细心辅导下,他们最终都通过了期末考试。“有个身板瘦瘦的女孩让我印象很深刻,她的母语是吉尔吉斯语,通维语和汉语,英语可以说是她的第四语言。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的英语进步很大,我想边疆正需要她这种精通多种语言的人才。一旦这些孩子学成归去,给他的家乡做一份贡献,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的意义就真正实现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为了让学生安心备战考试,也为了避免离情难舍,援疆教师们没有告知学生他们离开的具体时间,但孩子们还是纷纷把信塞在李柽杨的办公桌里,“您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您上课时严谨,下课时可爱”、“您的课堂特别生动有趣”。凌晨三点,在完成期末阅卷工作后,李柽杨乘飞机返回浙江。
离开并不意味着援疆的结束,他告诉记者,返校后的他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援疆行动,“一方面,两地老师仍然在相互学习,新疆老师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浙江的老师可以在知识与教学方法上给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两地的学生也尝试进行一些结对帮扶,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予以指导,对于当地的留守儿童来说影响颇深。其次,我认为鼓励我们的师生捐赠图书也是一条帮扶的有效途径。”
匆匆半年援疆一晃而过,经历的过程却是永远印在心上。如今忙于教学工作的李柽杨暂时没能好好整理援疆的经历,但他对自己许诺,“假以时日一定要为那片土地上的孩子和教师们编写一部电视剧本,展现戈壁滩上奉献青春、努力奋斗的一个个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http://jxrb.cnjxol.com/html/2018-06/06/content_1101307.htm 《嘉兴日报》 2018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