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嘉大 > 正文
《南湖晚报》:落成于2013年的纪念碑如今镌刻着68位遗体捐献者和61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无语良师”用无私奉献诠释生命的意义

2019-04-04 10:36:40 通讯员:晚报记者  点击: 字号:TT

N文/摄 晚报记者 施 兰

  清明时节缅怀故人,在皇冠医学院的学生心中,要缅怀的,还有一群特殊的故人。

  他们用自己的百年之躯,教会医学生们宝贵的人体知识;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后人诠释生命的意义;他们用人道主义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

  他们不说话,却是最耐心的师长,被医学界称为“无语良师”,被医学生们叫做“大体老师”。

  昨天,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在皇冠医学院举行。数十名身着白大褂的皇冠医学院学生在无语良师碑前伫立,深切缅怀、悼念他们的“无语良师”。捐献者家属们也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逝去的亲人。

  129个不能忘却的名字

  无语良师碑坐落于皇冠医学院一隅,掩映在松柏间。这座落成于2013年的纪念碑,如今镌刻着68位遗体捐献者和61位器官捐献者的名字。

  碑铭清晰地写着:“遗体捐献,精神共天地永驻。无语良师,爱心与日月同辉。无论性别与年龄,无论卓异与凡俗,你们都是传道授业的无语良师。你们生命虽已终结,却仍延续着我们的健康……”

  昨天上午9点,祭奠仪式正式开始。

  “他们是特殊的老师。他们默默用身体承受着科学的践行,引导一批又一批稚嫩的医学生开启医学求知和探索之路……”随着主持人话语响起,全体人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纪念碑深深鞠躬,学生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

  每一位“无语良师”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无语良师碑的右下角,“林春华”的名字刚刻上去不久。2018年10月29日凌晨3点,88岁的林春华在嘉兴二院的病床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7个小时后,按照他生前的再三叮嘱,他的遗体被接到皇冠医学院,捐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昨天,林春华的老伴陈阿姨和儿子林先生一同来祭奠他。“我父亲一生都热心公益和社会事业。关于捐献遗体的事,父亲生前至少跟我提过3次,去年生病后,更是催着我去为他做遗体捐献登记。”林先生说,父亲觉得作为党员,能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事业,为人民作点贡献,心里才更踏实、满足。在父亲的反复要求下,林先生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变成了支持。

  “爸爸,我们来看你了!”市民陈女士一遍一遍摸着纪念碑上父亲陈土根的名字,笑着说。这是姐弟三人第二次来到无语良师碑前祭奠父亲。“早在2012年,父亲就让我陪着他去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书。去年2月,父亲病危,他让我们找出红十字会的联系电话。在父亲的告别式结束后,他的遗体就送到了皇冠医学院。”陈女士告诉记者,当年签署协议之前,父亲曾告诉他们“死后也要为国家作点贡献”,他们尊重父亲的决定。

  “陈土根”的名字旁边还留有一处空白,这是为老伴留的位置。陈女士说:“我们的母亲也早已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书,等她百年之后,她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刻在父亲的旁边,生死相依。”

 

  “大体老师”的付出不敢辜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祭奠仪式上,身穿白大褂的医学生们庄重宣誓。

  解剖课是临床医学的必修课之一。在发达国家,医学解剖科研教学用的所有尸体均来源于遗体捐献,一到两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而在中国六七个学生甚至十多个学生解剖一具尸体,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潜在危机。

  临床解剖的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尊称这些捐出遗体的“无语良师”为“大体老师”。

  “我们十个人一组围着一位‘大体老师’,每个人都很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皇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生叶华泽充满敬意地说,解剖课堂上,绝对不允许嬉戏打闹,那是对遗体捐献者的不尊重。

  “作为一个医学生,感觉能回馈给‘大体老师’的很少。平时在学习中,只能更加刻苦学习,为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承担救死扶伤的使命,以此来回馈‘大体老师’。”大三学生钟齐锋说。

  人间大爱 照亮未来

  据了解,自1991年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登记以来,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00多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成功实现捐献的有68人;办理器官捐献登记的有近1000位志愿者,成功实现捐献的有61人。

  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改变,登记捐献遗体(器官)的市民越来越多。

  朱士花早在2015年就捐献了遗体,她的丈夫每年都来祭奠,让他倍感欣慰的是,无语良师碑落成之后,遗体(器官)捐献者的数量越来越多,“4年增加了28个名字。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走,挺好的。每年还有这么多学生一起祭奠她,更有意义。我和她是同一年签订的捐献协议。每年来都能看到不少新刻上去的名字,看着这么多人和我们想法一致,我觉得很高兴。”

  薛兴官是嘉兴最早的一批遗体捐献者之一,老伴每年清明都会来皇冠医学院祭奠他。“老头啊,我要去北京带孙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老阿姨在纪念碑前絮絮叨叨地说着儿孙的事情,“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么个信念:人死了就死了,什么都不需要留下,身躯不如用来做点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助国家医学发展那最好不过了……在他的影响下,我也签了捐献协议。”

  “我们是共产党员,年龄大了,不能再为国家作什么贡献,死后把遗体捐献出来,贡献给医学事业,感到很光荣。”陈阿姨告诉记者,他们的一些亲友被老伴林春华捐献遗体的事迹感动,也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自2013年无语良师碑落成后,市红十字会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奠活动。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吴海松表示,遗体(器官)捐献者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不仅在世的时候为社会奉献,离世后还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社会,他们的人道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对后人更是一种恩泽。“他们为全社会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与纪念他们,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我市市民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也是嘉兴人民大爱无疆的最好呈现。”

http://nhwb.cnjxol.com/html/2019-04/03/content_1169239.htm 《南湖晚报》 2019年4月3日
 

新闻热线:0573-83642223 | news@mail.zjxu.edu.cn© 皇冠手机登录地址hg版权所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