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中国人民的一场大考。如何落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红船精神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应对民族危亡这一重大风险挑战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在全国上下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要大力弘扬首创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其实质就是创新求变,勇于担当,敢走新路,体现了革命性、创新性、担当性。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也为我们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机遇。我们要充分调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的积极性,组织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病毒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展疫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科研攻关,切实增强疫情防控需要的试剂、药品、疫苗、设备等方面的研发能力。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支柱,其实质就是方向明确、信念坚定、勇往直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我们要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动员和组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凝聚起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我们要攻坚克难英勇奋斗。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病毒来势之凶,传播范围之广,造成危害之深,带来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疫情防控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争勇气,逆势而行,顽强拚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负责。我们要坚定目标不懈奋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影响,对部分行业企业带来了较大冲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面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不能被问题和困难吓倒,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而是要坚定目标,坚定信心,努力奋斗,不懈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要弘扬奉献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其实质就是大公无私、以民为本、服务人民。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特质,也是凝聚起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力量。我们要积极践行人民至上、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垂范,冲锋在前,有力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想方设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们要积极践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奉献精神。突出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调动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援,加大医务人员和医用物资支持力度,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我们要积极践行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资捐物、奉献爱心,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参加救助救护、健康筛查、秩序维护、心理疏导等志愿活动,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的支持。我们要积极践行敬业爱岗、担当尽责的奉献精神。激励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切实担负起疫情防控的责任;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向危而行,积极参战,到抗疫一线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激励科研工作者切实增强担当精神,主动迎接挑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战胜疫情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激励部队将士闻令而动,英勇奋斗,在抗疫战场充分展示人民子弟兵的风采;激励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人民群众,坚守岗位,勤奋工作,认真落实防控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作出积极的贡献。
红船精神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在创新中突破,在奋斗中攻坚,在奉献中前行,确保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确保高质量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者黄文秀,系皇冠党委书记、教授)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3/t20200304_303308.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