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2:00,我校援非退休教师(援非医疗队队员)杨东平、王兰芬应邀来到档案馆会议室,为现场师生讲述1988年至1990年之间参加援非医疗队,赴马里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和在当地生活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所感。离退休处、校档案馆、商学院相关人员参加座谈。
杨东平老师回忆说,当时他和王兰芬老师是浙江省第十一批援马里医疗队的成员,其中嘉兴医疗队有成员10人,自己是内科医生兼队长,王兰芬老师是妇产科医生。嘉兴医疗队于1988年9月抵达马里,在当地的马尔格拉开展医疗工作。当地气候十分干燥,经济条件落后,人民群众生活也很艰苦,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多发。医疗队主要承担为当地群众看病治病的任务,同时也承担为我国援非专家人员看病治病的任务。由于当地医疗水平不高,医疗队工作十分繁重,看病治病从来不分白天黑夜,上午看门诊,下午和晚上看急诊,只要当地群众有需要都会全力以赴,同时还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提升医术水平。对当地群众来说,医疗队是十分受欢迎的,评价他们医术高、态度高,当地群众都觉得中国人是真朋友,带着人员、药品、设备和技术真心来帮助他们。当地的孩子看到中国医疗队,都会打招呼说“你好”,同时竖起大拇指。
王兰芬老师作为妇产科医生,分享了治疗救助当地妇女的故事。她说当地妇女一般结婚很早,往往要生育很多孩子,同时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营养缺乏等,经常会出现子宫破裂、胎位不正、重度感染等情况,妇产科晚上急诊是家常便饭。有时候遇到新生儿窒息,因为没有相关的设备,除了用手拍等方式,只能冒着传染的风险,用吸管直接嘴对嘴吸。 王老师还分享了他们在当地遇到一次停水停电的经历,历时一个星期,当时是别的中国援助专家组送水过来的,同时专家组还出钱找了一个水井队,为当地打了一口井,造福了当地群众。王老师说当地的群众都很质朴,对医疗队是真心热爱,一位因青霉素过敏被她抢救过来的妇女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把扇子送给她。
现场师生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述,都深深感受到援非医疗队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不易,为他们克服艰苦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的医者仁心所感动,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医疗队和其他援助队伍对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活动现场,杨东平老师还向校档案馆捐赠了88张当时的工作照作为永久馆藏。
2月10日新华社发布2月9日习近平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回信全文。消息一发布在嘉兴引起强烈反响。我校前身之一的嘉兴卫生学校曾经按照省卫生厅的要求,在1988年派遣杨东平(内科兼队长)、王兰芬(妇产科)和戚玉根(厨师)参加援非(马里)中国医疗队,先后工作两年,圆满完成援非医疗和生活保障等任务,为中非友谊贡献了学校力量。
校档案馆开展此次活动,主要是想利用口述档案手段,用文字、影像的方式记录这一段珍贵的经历和历史,发挥档案工作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积淀,积累办学有价值材料,推进档案编研,讲好学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