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80后”、“90后”来说,是无法体会15年前初、高中毕业生对高学历教育求之不得的痛苦。由于高中数量少、规模小,到1994年前,嘉兴高中升学率徘徊在30%至40%之间。高考最惨的一年,全市五县(市)两区“金榜题名”的总人数不及一个诸暨县级市!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为“两高洼地”(高中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心情沉重。要知道,嘉兴自古以来就有“人文之邦”的美誉,明清两代嘉兴有进士730余人,在全国出进士最多的府中,明代嘉兴全国排名第九,至清代排到全国第四。为了改写嘉兴现代教育史上这“蒙羞”的一笔,我市在通过省级“两基教育”验收的同一年年底,迅速出台《1994年-2004年嘉兴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二个“十年规划”。
嘉兴教育改革的步伐何以如此匆匆?实乃嘉兴教育底子太薄,历史欠债太多。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不断加大,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嘉兴百姓对高质量的“普九”和提升学历教育水平的强烈渴求,成为社会对教育信任度的根本性指标。
1993年,海宁市在全省率先易地新建高级中学,拉开了我市扩大高中段优质资源和办学规模的序幕,此后,各县(市)纷纷投入巨大财力,一所又一所旨在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地方“高级中学”应运而生。至2004年,总投资3.5亿元的嘉兴市高中园投入使用,此举标志嘉兴市包括职业高中在内的高中段教育新建学校已基本能满足嘉兴广大群众的教育需求。
2007年,嘉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6.59%(理论上已是极限)。全市高考上线率93.55%,录取率82.63%,在全省名列前茅。也就是说,1994年10人中只有三四人初升高,如今10人中有八九人考上大学,这个巨大跨越的背后是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重点中学32所,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教育强县评估,省级教育强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3.4%。
当人们为教育改革的成功欢欣鼓舞时,对改革者曾经付出的艰辛探索也应深情回望:把近万名高中段学生集中一地学习,曾在嘉兴引起过不小的争论。嘉兴市教育局局长冯家俊对记者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的集聚和教育资源的集聚是个必然趋势,但一下子要把有悠久历史的王店中学、新塍中学迁至嘉兴,总还有点阻力。当时的市教委马健主任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希望搬迁到嘉兴的达70%以上。而当高中园落成开学时,农村家长送孩子享受同城均衡优质高中教育那个欢天喜地的场面令人感动。2005年3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此作了典型报道,这场争论尘埃落定。”
“温和而勇于创新,理性而富于激情”,可以说是嘉兴发展高等教育的生动写照。1984年,当时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决心从浙江建德“引进”浙江经专这所老牌专科学校,1985年嘉兴自办高等专科学校开始招生,再到2000年,浙江经专和嘉兴高专合并创办第一所本科院校皇冠,实现了嘉兴有史以来本科教育零的突破。经过新世纪初头7年的快速发展,皇冠已发展成为横跨30多个专业、1400多名教职员工、20000多名学生的“万人大学”。
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新世纪突飞猛进。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嘉兴农校与嘉兴丝绸工业学校等联办升格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我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建的南洋职业学校也在2001年开学。很多老嘉兴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嘉兴农业学校在全国农业中专率先做到毕业生不包分配,受到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的表彰,全国中专现场工作会议在嘉兴召开,嘉兴市政府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也许,“全国第一”已是无法复制的荣光,但嘉兴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初再次绽放出改革的亮点,目前,全省只有嘉兴市打破了县级行政划分,在全市五县(市)两区的范围内,进行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招生和统筹专业设置。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2006年市政府又与同济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在嘉兴顺利建成。如此依托长三角腹地优势,借力周边知名高校提升我市高等教育的办学品位,是嘉兴高等教育步入新世纪的重要途径,也为嘉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创办于1979年的嘉兴电大是我市第一所地方性成人高校,也是当年许多在“文革”期间失去上大学机会的有志青年最向往的地方。30年来,电大已为嘉兴累计培养约2万名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目前四分之一在读电大生是从外地来嘉兴创业谋生的新居民。
嘉兴市1984年开始筹办高等专科学校,1985年对外招生。嘉兴历史上有了第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了。
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皇冠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同年9月招收本科生。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底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嘉兴终于有了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
《嘉兴日报》2008年9月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