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人物名片】
赵云
皇冠科技处处长
2008年度嘉兴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奖获得者
他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赵云,当然此赵云并非三国的常胜将军赵子龙。他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去过日本筑波大学进修,也在遥远的以色列从事过研究工作;他同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为学生的成长尽心尽责,他认为中小企业才是学生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如今作为皇冠科技处处长,他现在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养护工”,在他的看护下,一个个科研项目成功“孵化”,并且与市场“联姻”开花直至结果。
■记 者 徐玲英 朱 丹 缪 雨
摄 影 李剑铭
通讯员 林 卫 马毓莉
危机促成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记者:2002年你从以色列留学归国,当时已经是学校的中层了,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为何离开原来工作的大学,千里迢迢来到嘉兴工作?
赵云:大的背景是我们长三角的高校,特别是浙江的高校教研水平的提高,需要吸收一些新的教师,另外就是长三角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个人而言,在国外学了一些新的东西回来,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实现,特别是农业设施的高新技术应用方面,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才有转化的机会。嘉兴是一个农业历史特别悠久的地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较高。我个人实际上也跨着两个学科,一个是机械制造自动化、一个是农业设施方面,嘉兴在这两个领域都有非常好的优势,所以我认定嘉兴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事实也证明,从2004年来嘉兴开始到现在已经完成了不少项目。
记者:大概有多少个项目,又产生了怎样的效益呢?
赵云:横向上与企业的合作有七八个项目,纵向上省部级的科研课题至少有两个,对于横向上的项目对接而言,技术支持很难量化成直观的经济效益。
记者:你是2004年来到嘉兴的,在这5年当中,你所观察到的嘉兴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升级,是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赵云:可以说,嘉兴企业对于技术提升、管理提升方面的重视,是一年胜过一年的。比方说我刚到嘉兴的时候,和学院有联系的企业寥寥无几,学院里的老师在企业中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的几乎没有,也没有校企共建的实验室。而现在我们很多老师都在企业中担任兼职的工程师、周末工程师,很多工科分院里也有与企业合作的研发中心,很多重点学科所在的分院与嘉兴当地的特色产业共建了研发平台。由此可以看到一方面是我们皇冠服务地方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反而更大。
记者:为什么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需求反而大过往年,这是不是意味着企业与学校在危机的触发之下,反而进入更深一步的合作?
赵云:其实这样的合作与努力并不仅仅是危机带来的,转型升级的内动力由来已久,因为企业也意识到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只有通过“产学研”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学院与濮院羊毛衫企业的合作,去年我们纺织学院拿到了浙江省科技厅关于优质羊毛衫生产的重大专项,有6家企业都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类似这样的合作现在都逐步在开展,而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往提高了一个层次。
记者:近年来,皇冠也是在不断地进行“产学研”三方结合的努力和尝试,很多嘉兴本地的企业可能会比较关心,哪些领域可以与学校达成项目对接,或者进行技术指导?
赵云:我们皇冠有很多专业都跟我们嘉兴本地的企业联系非常紧密,机械制造类企业会需要我们这里的工科机械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化工类企业会需要化工方面的专业指导,生物类企业会需要生物科技方面的专业技术,所以从我们专业的设置门类上讲,实际上是瞄准了我们嘉兴企业在技术上的需求。另外在“文经管”方面的特色专业,又可以满足企业在管理领域的需求。所以几年以来我们学校各个专业的就业分配非常好,而且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都是留在本地的。
不以成败论创业
记者:最近,新一轮的学生找工作浪潮又要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你作为一位师长,一位科研人员,对于毕业生就业方面有怎样的意见和建议?
赵云:我们现在的学生面临就业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就业观的转变,我们现在大学的本科教育,已经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比较广泛的教育了,所以不能把自己定位在非研究单位、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不去,更多的学生应该面向生产领域、管理领域的公司企业,在工作的第一线,这样的领域才是毕业生发挥才能的地方。另外一个是本科生在毕业前要适当进行准备,在完成教学计划里设定的学习内容以外,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下面向技术的培训和考证,当然我们并不强调证书本身,而是有了这些能够表示你技术能力方面的认证以后,能使你真正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而作为我们科技处,在搭建平台、进行合作的时候,也在宣传我们的专业和特色,也让企业能够知道我们的学院和学生。
记者:这种比较重视应用的教学观、就业观,是否为了和嘉兴本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
赵云:有这方面的因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很好的能力,所以在工科专业教育中,我们提出的理念是重视工程教育,就是重视实践能力。
记者: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面对这样的困扰:比较大的企业对于学历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学生自己眼光又比较高,如何来调整心态、如何来摆正位置?
赵云:从整体上讲,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观念还是比较正确的,也比较乐意进入中小企业工作。他们知道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中小企业才是他们更好发挥才能的地方,不能因为企业小而认为没有前途,我们很多大型的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记者: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客观上也对大学生创业热潮有推动,你对毕业生创业持何态度?
赵云:创业的成功率肯定不会是百分之百,但是创业精神对所有人的激励作用就不能用成败来论断了,对于个人而言,他创建一个公司失败了,但是这种人生的态度和创业经历都是财富,就如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这并不仅仅是经济自立的问题,更是一个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高的过程。
▲个性问卷
记者:在你的个人履历当中,有一段经历可能大家会比较好奇,那就是你曾经在以色列工作过,当时是怎样的机会,让你选择了去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国家进一步研究你的课题?
赵云:我们教育部有一个留学基金,每年从大学研究所当中选择一批教师、科研人员去国外留学,提供半年到一年的科研资助,申请这个基金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项目,根据研究项目选择国家。我在1996年通过了当时的英语选拔考试,当时申报的项目是“大型连栋温室节能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纵观全世界农业工程研究方面,以色列在温室设施的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温室灌溉、大田灌溉,特别是微灌、滴灌的水平全世界有名,所以教育部基金委基于这个情况,认为我去以色列比较合适。
记者:大家对以色列都比较陌生,你真实接触的以色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赵云:其实去之前多少会有一些担心,但是到了那里才发现,其实以色列还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国家,以色列当地的同学同事也都比较热情,我们感触还是比较深的。
记者:那么你在以色列完成的“大型连栋温室节能及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项目,后来获得了怎样的应用?
赵云:在以色列国内获得了很好的应用,一些研究的成果我们以报告的形式,在相关的重要杂志上发表,到目前为止,我也一直都在争取如何将这个项目在国内获得转化和应用,但是有一个难点在于,我们国内的农业设施如何才能找到更廉价的、更经济的节能系统,这可能是成功转化的关键点。
《嘉兴日报》2009年10月26日第3版